当传统灯笼制作遇上留学生奇思妙想,当中秋诗词遇上多国语言……这场跨越山海的奔赴,正在书写“双百行动”最温暖的注脚!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国际学院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部(含港澳台及外事工作部)联合组建的国际化结对服务小分队与4名留学生代表走进揭东塔南小学,开展“月满塔南·中外共融”中秋主题活动。这是继5月“双百行动”调研后,我校首次组织国际学生深入结对乡村实践,将教育帮扶与文化体验深度融合。
中秋趣味体验:留学生携手乡村小学生,投壶猜灯谜乐翻天!
投壶:一箭倾心,穿越千年的民俗游戏
传统与欢笑交织,乡村校园里的一场中秋文化盛宴正在等待您的参与。当跨越千年的民俗游戏遇上跨国界的文化交流,瞬间碰撞出绚烂的火花,成为中外学子互动的首个“破冰点”。
留学生和塔南小学生们第一次尝试这项古老游戏时眼神里满是好奇与专注。他们手持二十厘米长的竹矢,站在离壶两米开外的地方,身体微微前倾,手腕轻轻一抖,箭矢便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有时箭矢触壶底后弹出,引得大家阵阵惊呼;有时直接稳稳落入壶中,“中了!又中了!”欢呼声从操场角落传来,周围便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留学生们作为“大老师”在他们各自带领的小组指导后面还没轮到的小朋友们:“手要稳,眼要准,呼吸要轻!”来自俄罗斯的Mark连续三次投中后,开心地与他们组的小搭档击掌庆贺。
“投壶虽然只是手腕的运动,但可以娱悦身心,也能修德养性。”教研室清燕老师讲解道:“古人云‘投壶者,所以矫懈而正心也’”。场上选手全神贯注,场下观众窃窃私语,为每一次投掷屏息凝神,又为每一次结果或欢呼或惋惜。
第二组凭借出色表现斩获全胜,与留学生一同手持小奖品合影,笑容定格成最温暖的画面。
猜灯谜:智慧碰撞,树下解谜乐无穷
另一边,校道旁边的小树上,“爬楼梯”、“烽火堡”、“生在水中,却怕水冲,放在水里,无影无踪”等密密麻麻五彩斑斓的灯谜条,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如灵动的文化符号。大、小朋友们三三两两驻足在灯谜前,或凝眉思索,或交头接耳。
灯谜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中秋诗词、科学知识、生活常识等多个领域。有的谜面通俗易懂,让人一拍即合;有的则隐晦难解,需要绞尽脑汁。
“我知道!‘一人十一口,一人八千刀’的成语是‘大吉大利’!”一位小朋友兴奋地喊道,清脆的声音里满是成就感,赶紧拉着来自德国学生Rowena去核对答案。
遇到留学生难解的中文谜题,小学生便化身“小翻译”“小老师”,用童真稚嫩的语言讲解文化内涵。不同文化背景的思维碰撞,让每一次猜中都更具意义,留学生们用刚学的中文解出谜题时,脸上的笑容比中秋明月更耀眼。
语言课堂:你教我中文,我教你ABC
“How to say ‘月饼’、‘团圆’in your dialect?”德国留学生Rowena的本子上记满中国词汇;而六年级学生小陈在俄罗斯学生Daniil的鼓励下,第一次用英语完整地介绍自己。双向语言课堂打破隔阂,教室里笑声与朗读声此起彼伏。
英文版你话我猜:巧手妙语破词关
小学生们轮流上阵,用手势与简单英语描述单词。比划“兔子”时蹦跳竖耳,形容“月饼”时模拟圆月、做出品尝表情。留学生们则努力从动作与零星词汇中猜答案,每猜中一个,双方击掌欢呼,课堂秒变欢乐赛场。
手艺工坊:一盏灯笼照见文化交融
拼装骨架、系上挂绳、为兔耳朵和花瓣做预塑形……在“小老师”的帮助下,留学生们将一个个部件巧妙扣合,点亮了精致的小兔子花灯。俄罗斯学生Mariia完成后非常开心:“看,这只发光的小兔子!我要把它带回家,和家人分享这次在中国乡村的美好经历。”
共赏天籁:千里共唱“婵娟”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外师生围坐在一起,共学共唱《明月几时有》,老师逐字教读“绮户”、“婵娟”等雅词,留学生们跟唱虽发音生涩,却满怀真诚。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旋律响起,不同语言的歌声交织,汇聚成对团圆与美好的共同向往。
这个中秋,东莞理工学院的留学生与塔南小学的孩子们,在传统游戏中感受乐趣,在文化交流中加深理解,共同搭建起跨越国界的友谊桥梁。未来,国际学院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部将持续推进“双百行动”国际化实践,让更多中外学子走进乡村、了解中国,借多元文化交织的暖光,增添“双百行动”的温度!
(撰稿:唐婉清 李清燕;一审:唐婉清;二审:杨丹宇;三审:陈佰满)